筆下有乾坤 壺中見精神
——報人與茶的風云際會
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后,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。面對民族危亡,中國人民奮起反抗,仁人志士奔走吶喊。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,而報人們則揮動起如椽大筆,一篇篇振聾發(fā)聵、激昂慷慨的文章見諸報端,成為喚醒民族靈魂、沸騰愛國情懷的利器。
提筆落墨之際,茶始終是報人們的精神伴侶。作為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,茶歷史源遠流長,內(nèi)涵博大精深,中華茶道一以貫之、傳承有序。中華報人更是將茶道精神演繹得分外瑰麗,茶香不僅滋養(yǎng)了報人精神,他們還以茶為筆寫春秋。筆下有乾坤,壺中見精神,報人的筆端洶涌澎湃的不僅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,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翹盼。
林清玄
與對味的人對飲
“
“茶,是為了友誼而存在世間的;最好的茶,則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間;我們到處找茶品茶,不也是渴望著與知味的人對飲嗎?”
——林清玄《龍井問茶》
”
以茶交友,以茶會友,是中國人最具人情味的友情觀。
翻閱近代報人的日記、書信或回憶錄,散淡平實的文字背后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人。盡管他們中有許多人被我們敬奉為“大師”“大家”,但他們終究不是神秘莫測、高高在上的神明,而是一個有血有肉亦有七情六欲的人。
他們愛茶,以茶陶冶性情,又借一杯茶結交知己同道。正如撫琴有知音,品茶亦有知味者,好的茶,要同懂的人、對的人分享。懂的人,不難找。難得的是,對的人。
什么樣才算是“對的人”?于戀人而言是情投意合,于朋友而言則是志同道合。尤其是生活在那個風雨飄搖、風云變幻的年代,他們以文載道,以文救國,以文濟世,“鐵肩擔道義,妙筆著春秋”。
魯迅、周作人、沈從文、蕭紅、蕭乾、郁達夫、郭沫若、施蟄存、戴望舒、林語堂、曹聚仁、丁玲、冰心、林徽因、馮雪峰、鄭逸梅、張恨水、巴金……或報人,或作家,或?qū)W者,總有一杯茶,將他們連接起來,連成一個龐大的民國“茶友圈”。
如前文所述的施蟄存與丁玲、胡也頻、戴望舒、沈從文,皆為摯友。
1936年,施蟄存因病在杭州休養(yǎng)。
每逢周日上午,他都要去西湖畔的喜雨臺喝茶。那里也是古董商聚會地,他也因此近水樓臺先得月,得以經(jīng)眼不少古玩,還撿了漏。那時,南宋修內(nèi)司官窯遺址剛被發(fā)現(xiàn),施蟄存入手了青瓷碗碟20余件,從此也染上了古玩之癖。這一雅癖,因茶而起,又因雅玩,與沈從文志趣相投。
林清玄也是重友情者。他一生交友無數(shù),朋友分享的好茶也無數(shù)。所以,他的茶葉罐上,從不標地名、茶品種名,標的而是朋友的名字?!昂炔璧臅r候,使我們有一種美好的感情,被友誼所充滿,茶的滋味就好了幾分。好茶,不就是為了友誼而在世間的嗎?”
有時,與朋友對坐飲茶,一生只有這一回,“一旦過了,就再也不可得了?!绷智逍壬f的正是茶道的“一生一會”。
記得前段時間,某航班遭遇空難,有網(wǎng)友感慨地寫道:“真正的離別沒有桃花潭水,沒有長亭古道,只不過在同樣的灑滿陽光的早上,有人留在了昨天?!?/p>
這也令人不禁想起施蟄存與胡也頻、丁玲夫婦的茶約。他們曾相約新年茶聚,但人算不如天算。不久,胡也頻被捕犧牲,丁玲也被綁架,顛沛流離。這一別,就是一生,“緣慳一杯茶”!
的確,人生無常。但,林清玄相信,“生命雖然無常,但并不至于太短暫。與好朋友也可能會常常對坐喝茶,但是每一次喝茶都是僅有的一次,每一次相會都和過去、未來的任何一次不同?!?/p>
于是,林先生在和好朋友喝茶時,“總是試圖把朋友的面容一一收入我記憶的寶盒,希望把他們的言語、眼神、微笑全部典藏起來,生怕曲終人散之后,再也不會有相同的一會?!?/p>
2019年1月23日,林先生突發(fā)心臟病離世,還沒來得及向家人、親友,向這個世界告別。但,也許他并沒有留下遺憾,因為他對每一杯茶、每一個朋友,都“以美與愛來相托付、相贈與、相珍惜”。
正如他喜歡寫了送給朋友的句子:“有時,人的一生只為了某一個特別的相會?!?/p>
在不可思議的因緣里,與有緣人相會,與對味的人飲茶,哪怕一生一會,足矣。
·END·
來源:陜茶網(wǎng)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